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梁熙明
所以問題根源是,為什么德國隊把握能力如此之差?
這就涉及歷史的必然,從德國足球進行“技戰(zhàn)術(shù)革命”的那一天起,就注定有這一天。
學習傳控,模仿瓜迪奧拉、西班牙,再加德國固有的體能優(yōu)勢,放手高位逼搶,給德國足球帶來豐碩的成功。
但是,足球不存在完美理論,瓜迪奧拉給德國布道傳控,后果就是把他重傳輕射,偏好傳球型球員,輕視天才射手的風氣,帶進了德國。
所以你看到,勒夫時期克洛澤已經(jīng)逐漸邊緣化,中鋒不重要,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群“內(nèi)鋒”,正統(tǒng)中鋒沒了,寧可用穆勒這種類型的球員客串假中鋒。
但是,射門是足球所有技術(shù)中最難的一項,不管傳控流風行多久,這仍然是顛撲不破的真理——射門的嗅覺,起腳前的位置感是天生的,后天練不出來。
過去,我們能看到范尼、因扎吉、特雷澤蓋這類專為小禁區(qū)而生的球員,他們在禁區(qū)之外顯得無用,但一進入禁區(qū),也許一次觸球就足以致命。但在傳控流持續(xù)打壓下,這類禁區(qū)球員今天已經(jīng)湮沒了。甚至,簡中網(wǎng)絡(luò)語言還為這類球員創(chuàng)造了一個蔑稱:餅鋒。
傳控盛行之下,各級青訓中,必然也重傳輕射,富有射門天賦的小球員被埋沒,被迫加入傳球大軍,被練成一個平庸的傳球員。
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伊卡爾迪,盡管伊卡爾迪近年來因為個人家庭原因而自暴自棄,但他的射門特點是非常鮮明的,鮮明到與時代格格不入。在巴薩青年隊,有強烈射門欲望意識的他,就被強制要求打邊路,壓制埋沒他的射門天賦。
為什么瓜式傳控排斥天才射手?因為這派理論認為,一個射門員只有射門一項,顯得無用,白占空間,不如多加一個傳球員,可以要求他控帶、銜接、串聯(lián),唯獨不要求他射門。反正傳控的目的是把球傳進門,射門無用!
德國足球歷史上,絕對不缺超級天才射手——蓋德·穆勒,迄今仍是所有禁區(qū)球員仰望的對象,他對機會的嗅覺,門前的把握能力,古往今來達到一個無人企及的高度。但是,蓋德·穆勒除了射門,其他方面非常一般,傳帶極其平庸,身材條件更是普通,如果今天在勒夫或是弗利克陣容里,他是沒有一席之地的,他又不能通過傳控帶銜接前場,身體條件也不足以高位逼搶壓制對方后衛(wèi),他的出場順序,會排京多安之后。
為什么弗利克在拜仁橫掃天下,在德國隊反而打不出來?難道拜仁不是半支德國隊嗎?
其實我們看少了誰就一目了然了,最大的區(qū)別就是——萊萬。
坐擁“世一鋒”,拜仁的把握能力,不是德國隊能比的。
同樣,上賽季歐冠皇馬屢屢絕地翻盤告訴世人,擁有本澤馬這樣的超級中鋒是多么重要。
所以,德國隊的失敗,可以簡單總結(jié)為:不重視射門,到頭來被報應(yīng)了。